主页 > 名句 > 杜甫的名句 > 万里伤心严谴日,百年垂死中兴时。

万里伤心严谴日,百年垂死中兴时。

出自唐代杜甫的《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

郑公樗散鬓成丝,酒后常称老画师。

万里伤心严谴日,百年垂死中兴时。

苍惶已就长途往,邂逅无端出饯迟。

便与先生应永诀,九重泉路尽交期。

万里伤心严谴日,百年垂死中兴时。译文及注释

译文

郑广文做事做人中规中矩,他喝醉后时常称自己是一位老画师。

朝廷【tíng】把郑公贬去【qù】台【tái】州实在过于严厉【lì】,垂死之人【rén】却要去到偏【piān】远之地度过余【yú】生【shēng】,实在让人伤心。

对方已经仓皇【huáng】赶【gǎn】路,前往台【tái】州,我只能这【zhè】样匆匆【cōng】一见,无法诉说不舍之情【qíng】。

这次告别后恐怕再难相见,只能等到黄泉路上再相见。

注释

郑十八虔(qián):即【jí】郑【zhèng】广文,十八【bā】是郑的排行。安禄山【shān】之乱【luàn】,虔【qián】陷叛军中,禄山授虔水部郎中【zhōng】,虔称病,并暗【àn】中【zhōng】与【yǔ】唐政府通消息。至【zhì】德二载(757年)十二月,陷叛军中官【guān】六【liù】等定罪,虔【qián】在三等,故贬【biǎn】台州。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。

樗(chū):落【luò】叶乔木,质松而白【bái】,有臭气【qì】。此指【zhǐ】无【wú】用之才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吾有大树,人谓之樗,其【qí】大本拥肿而不【bú】中绳墨,其小枝卷曲【qǔ】而不【bú】中规矩。立之涂,匠者不顾。”

散【sàn】:指【zhǐ】无【wú】用之才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【shì】》载【zǎi】:有一木匠往齐国去,路见一高大栎树,人甚奇之【zhī】,木匠却说【shuō】:“‘散木’也,以为舟【zhōu】则【zé】沉,以为棺椁则【zé】速腐,以为器则速毁,以为门【mén】户则【zé】液樠,以【yǐ】为柱则蠹,是不材【cái】之木【mù】也。”

常称:郑虔自称。

万里:指台州。

严谴:严厉的处罚。

百年:指人的一生。

垂死【sǐ】:一【yī】则虔年已【yǐ】老,眼看要死,再【zài】则遭贬,更足【zú】以速其死【sǐ】。当时两京【jīng】收复,故曰中兴时。

饯(jiàn):送行。

永诀(jué):死别。郑虔【qián】已是一把年【nián】纪,又【yòu】相去万里,以常理推之,料难再见,故曰“应永诀”。

九重泉:犹九泉或黄泉,谓死后葬于地下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.杜【dù】甫诗选【xuǎn】注.北【běi】京【jīng】:人民文学出版社,1998:9-21

创作背景

  这【zhè】首诗大【dà】概是至德【dé】二载(757年)冬【dōng】杜甫由鄜州还长安时所作。郑虔以诗、书【shū】、画“三绝”著称,然而他的遭遇却很【hěn】坎坷。安史【shǐ】之【zhī】乱前始终未被重用,连饭都吃不饱。安史乱中,被【bèi】叛【pàn】军【jun1】劫【jié】到洛阳【yáng】。当【dāng】洛阳收复【fù】,唐【táng】肃宗将其贬【biǎn】为台州司户参军【jun1】。杜甫为此,写下了这【zhè】首“情见于诗”的七律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萧涤非【fēi】.杜甫【fǔ】诗选注.北京【jīng】:人民文【wén】学出版社,1998:9-21

鉴赏

  前人【rén】评这首诗,有的说:“从肺腑流出”,“万转【zhuǎn】千回,纯是泪点,都无墨【mò】痕”。有【yǒu】的说:“一片血【xuè】泪【lèi】,更不辨是诗【shī】是情。”这都【dōu】可【kě】以说抓【zhuā】住了最本质的东西。至于说它“屈曲赴题,清空一气【qì】,与《闻官军【jun1】收河南河北》同时【shí】一格”,则是就艺【yì】术特【tè】点【diǎn】而【ér】言的;说它【tā】“直可使暑日霜飞【fēi】,午时鬼泣”,则是【shì】就艺术【shù】感【gǎn】染力而言的。

  杜甫和郑虔是“忘形【xíng】到尔【ěr】汝”的好友。郑虔的为人【rén】,杜甫最了解。他陷贼的表现,杜【dù】甫也清楚。因【yīn】此,他对郑虔的受处分,就不能不有些看法。第三句中的【de】“严谴”,就【jiù】是他【tā】的看【kàn】法。而一、二【èr】两【liǎng】句,则【zé】是为这种【zhǒng】看法提供依据【jù】。说“郑公樗散”,说【shuō】他【tā】“鬓成【chéng】丝”,说他【tā】“酒后常【cháng】称老【lǎo】画师”,都【dōu】是有【yǒu】含意的。

  说郑公“樗散”,有这样【yàng】的含【hán】意:郑虔【qián】不过是“樗栎【lì】”那样的“无用之材”罢了,既无非分之想【xiǎng】,又【yòu】无犯“罪【zuì】”行为,不可【kě】能是【shì】什么危险人物。何况他【tā】已经“鬓成丝”,又能有何作为呢。第二【èr】句,即用郑虔【qián】自己【jǐ】的【de】言谈作【zuò】证。人们常说:“酒后见真言。”郑虔【qián】酒后,没有【yǒu】越礼犯分的言【yán】论。他不过【guò】常常以“老【lǎo】画师【shī】”自居【jū】而已,足【zú】见他并【bìng】没有什么【me】政治野【yě】心。既然如【rú】此,就让这个“鬓成丝【sī】”的、“垂【chuí】死”的【de】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就行了。可见一、二两句,并非单【dān】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;而是通【tōng】过写郑虔的为人,为【wéi】郑虔鸣冤。要不【bú】然【rán】,在第【dì】三【sān】句中,就不会突【tū】然冒出个“严谴”了。

  次【cì】联紧【jǐn】承首联,层层深【shēn】入,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【qíng】,表现了对“严谴”的愤慨【kǎi】,的确是一字一泪,一【yī】字一血。对于郑虔这【zhè】样一【yī】个【gè】无罪、无害的人,本来就【jiù】不【bú】该“谴”。如【rú】今却不但“谴”了【le】,还【hái】“谴【qiǎn】”得那样“严”,竟然把【bǎ】他贬【biǎn】到“万里”之外的【de】台州去,真使人【rén】伤心【xīn】。这是第【dì】一层【céng】。郑虔【qián】如果还年轻力【lì】壮,或许能经受那【nà】样的“严谴【qiǎn】”,可是他已经“鬓【bìn】成丝【sī】”了,眼看是个“垂【chuí】死”的人了【le】,却被贬到那么遥远、那【nà】么荒凉【liáng】的地方去,就是明明要他早一点【diǎn】死啊。这是第二层。如果不【bú】明【míng】不白地【dì】死【sǐ】在乱世,那【nà】就没啥好说;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,大【dà】唐总算“中兴”了,该过太平日子了【le】,而郑【zhèng】虔【qián】偏偏在这“中兴【xìng】”之时受到了“严谴”,真【zhēn】是太不幸【xìng】了。这是第三层【céng】。由“严谴”和“垂死”激起【qǐ】的情感波涛【tāo】奔腾前进,化成后四【sì】句,真“不辨是诗是情【qíng】。”

  “苍惶【huáng】”一联,紧承【chéng】“严谴”而来【lái】。正【zhèng】因为【wéi】“谴”得那么“严”,所以百般凌【líng】逼,不【bú】准【zhǔn】延缓。作者没来得及送行【háng】,郑虔【qián】已经“苍惶【huáng】”地踏上了漫长的【de】道【dào】路。“永诀”一联,紧承【chéng】“垂死【sǐ】”而来。郑虔已是“垂死”之年,而“严谴”又必然会【huì】加速他的死,不可【kě】能活着回来了。因而发出了“便与先生应【yīng】永诀”的感叹。然而即使活着【zhe】不能见面【miàn】,仍然要【yào】“九重泉【quán】路尽【jìn】交期”啊。情真意切,沉痛不忍卒读【dú】。诗的结尾,是需【xū】要含【hán】蓄的,但【dàn】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杜【dù】甫当然是忠于唐王【wáng】朝的,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【wáng】朝冤屈好【hǎo】人的做法唱赞歌,而是【shì】实事求是地斥之为“严【yán】谴”,毫不掩【yǎn】饰地【dì】为受害【hài】者鸣不平,表【biǎo】同情,以至于坚【jiān】决表示【shì】要和他在【zài】泉下交朋友,这就【jiù】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【yǒu】的【de】人格。有这样的人格【gé】,才会有“从【cóng】肺【fèi】腑流【liú】出”、“真意弥满”、“情见于诗”的【de】艺术【shù】风格。

杜甫简介

唐代·杜甫的简介

杜甫

杜甫(712-770),字子美,自号少陵【líng】野老,世称“杜【dù】工部”、“杜少【shǎo】陵”等,汉族,河南府【fǔ】巩县(今河南省巩义市【shì】)人,唐代伟【wěi】大【dà】的现实主义诗【shī】人,杜甫被世人尊为“诗圣”,其诗被称为“诗史”。杜甫与李白【bái】合称“李杜”,为了跟另【lìng】外两位【wèi】诗人【rén】李商隐与杜牧即“小李杜”区【qū】别开来,杜甫与李白又合称“大李杜”。他忧【yōu】国忧民,人格高尚【shàng】,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【bèi】保【bǎo】留了下来,诗【shī】艺【yì】精湛,在中国古【gǔ】典【diǎn】诗【shī】歌中备受【shòu】推崇,影响【xiǎng】深远。759-766年间曾居成都,后世有【yǒu】杜甫草堂纪念。

...〔 的诗(1134篇)

猜你喜欢